【未來很差,我們分別,但再念亦是朋友如昔。】(專訪Neo Sora)

我討厭用「坂本龍一兒子」去介紹空音央,這說法好像抹去他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價值,但如果這事實令你記得這個名字,那麼Happyend這套戲,相信足以脫離前念讓你記住他的導演身份。 

HappyEnd 的中文港版譯名是《青春末世物語》,意圖明顯地扣聯起岩井俊二的《青春電幻物語》(All About Lily Chou-Chou)。兩者都在青少年如何在不友善的世界,躲進音樂的保護。在刻劃啞斑色的青春期上,我認為它們都是所屬時代的經典。

HappyEnd的故事定於近未來,而根據導演的說法,其實又是一齣回憶集。所以讀者們看電影時不妨想像片中所見的影像,都是主人公在遠未來回想起的高中時光,畫外音的切入就會似回憶溯湧時抑止不住的情緒,令你深刻難忘。
電影的出發點,是「世界變得更壞」,由三樁地震所啟發:第一樁是311地震,導致福島核電廠次生災害事件,引起世界關注,亦成為了當時仍在讀大學的導演的政治啟蒙;第二樁是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,地震觸發了日本本土人的排外情緒,屠殺了大量非日語系族人;而第三樁,即是想像中未發生的地震, 導演認為關東地震當時對外族的敵視至今未有消去,只是隱藏在風光之下,他恐懼當同樣規模的地震來臨時,日本社會會如何反應。「Happyend是結合了我個人政治憂政、青春經歷的電影作品」經歷朋友因政治見解不同而疏遠的neo,因而寫成了這部既私人也要求大眾思考的作品。


品味由Ai操控的年代


這個近未來故事其實有一個非主線劇情的隱含設定,就是人們聽的音樂都是由ai選定。類似是現在spotify一系列由大數據推算的歌單,在故事未來擴大到主導人們聽音樂的習慣,DJ/music curator不復存在。「我實在很討厭這種沒有人性的參與的功能,特別是那種心情選單,如果你與我的情感都是同一堆歌,個體意志將會蕩然無存。」 
所以電影一開頭選擇以一個地下的techno派對作為場景,就是因為這群少年對音樂仍然有探索之心。當Yousuke Yukimatsu (stylised at ¥ØU$UK€ ¥UK1MAT$U)將載有未有整演完的歌曲的usb交到主角Yuta手上,他們會有一種歡喜若狂的感覺。


Techno for shelter 
世界逐漸崩離瓦解,政治浪潮席捲每一個人,主角也無可攞避免地作出自己的選擇。可是躲進音樂世界,是否就等於無視政治現實呢?
The Belleville Three當初在Detroit發起techno 運動的初衷就是因為厭倦了當時的disco市場而發起的革命。Detroit的工業衰退後令大量白人離開,留下的黑人社群透過電台吸收了芝加哥、德國、日本等地的音樂文化,The Belleville Three在這些文化薰陶下,也組織起全自助性的新類型音樂「We never took it as just entertainment, we took it as a serious philosophy」-Derrick May (The Belleville Three之一)


後來再傳到柏林時更成為了性別、種族小眾的避難所,而且不分年齡,成為了社會另類人士的聚腳地。這群音樂愛好者聚集起來的網絡與力量,或多或少都是在宣洩一種非主流社會意識。「所以其實techno本身的出現就很政治,雖然未必是為了抗爭,但我認為techno music 的本質植根於「解放」二字。」Neo說道。

Techno for protest
但是這種音樂場景的創造,又能否成為一種抗爭手段呢?
導演認為雖然techno這種聲音經過多年的地上曝光,現在已經變得相當商業化及合法,但是音樂的可能性依然遠超我們想像,只要有人回溯起Detroit techno的發展史,它所承載的獨立精神就有再次受激發的可能,絕對有潛力形成一種新的抗爭形式。
「例如日本就有一個叫Protest Rave組織不定期在街頭進行Techno打碟,目前會混入巴勒斯坦民族音樂,嘗試喚起大眾途人對巴勒斯坦現況的關注。」除日本外,新加坡、印度都有所謂nightlife activism去組織各種活動,用比較進取的音樂引起途人注視,借此關注不同的政治議題,可以為抗爭埋下無形的種子,「夜場政治勢力」正在亞太區開始養成,導演是如此相信的。

寫得遠了。總言之,對於朋友、對於社會覺醒,HappyEnd都寫出了屬於當代(或片中的近未來)的殘酷成長故事。樂迷觀眾不妨先聽Lia Ouyang Rusli的配樂蘊釀屬於自己的情緒,再入影院與主角們一起經歷衝突、放任的高中生活。

右翼當權,小眾的生存空間收窄,但願在音樂的庇護下我們可以與所有久別的朋友再見面。

圖文:梅迪斯

延伸閱讀:
Detroit techo的歷史:how a diy spirit built detroit techno city
https://reverb.com/news/how-a-diy-spirit-built-detroit-techno-city


LGBTQ與夜場的關聯: An alternate history of sexuality in club culture
https://ra.co/features/1927


圍牆之下崛起的未來之聲:柏林 Techno 文化的科幻魅力

https://www.trensse.com/2023/04/17/techno/

亞太區夜場政治勢力之起: In Asia-Pacific, Nightlife Activism Remains An Uphill Battle
https://ra.co/features/4141